兰州理工大学2015年十大外宣新闻 - 校内外广告 - Discuz! Board - Powered by Discuz!
查看: 6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兰州理工大学2015年十大外宣新闻

[复制链接]

22

主题

25

帖子

8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7:0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5年是我校“十二五”规划的收官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攻坚年。为了总结和梳理一年来学校发生的重大事件和主要成绩,进一步激发全体师生爱校兴校,奋发有为的昂扬斗志,我们推出“兰州理工大学2015年十大新闻”和“兰州理工大学2015年十大外宣新闻”评选活动,现遴选出各20条候选新闻,接受师生员工和校友的投票。


十大外宣新闻候选详情



《人民日报》创业故事:甘肃90后大学生“创客”与他的无人机梦想我校杨启帆创业的故事

1990年出生的杨启帆是兰州理工大学电信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研二学生,他的创业团队研制出了“可变速飞行工程作业无人机系统”,并成功申请国家专利,放飞了“创业梦”。(人民日报记者 银燕摄)

另据人民网、新华社报道:生于1990年的杨启帆是兰州理工大学电信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研二学生。在校期间,从小爱钻研电气设备的他长期到学校实验室搞研究创造,在不断的努力和积累下,2011年作为发明人的杨启帆和他的团队成功研制了“可变速飞行工程作业无人机系统”,并成功申请国家专利。

如今,25岁的他与两位朋友在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区大学生创业苗圃注册了一家航空工程科技公司,通过自己的专利技术,以及零件组装、购买等形式,先后成功试飞固定翼、多旋翼、直升机、飞艇等4类共12架无人机。公司运营半年多来,已为当地国土、地震、农业、体育等部门提供了特种拍摄、土地测绘、植保作业、影视航拍、无人机维修等服务,成功放飞了“创业梦”。
   
目前,杨启帆和他的团队正在致力于研究无人机根据飞行高度、空中风速、农作物种植密度等因素,自动调节农药喷洒量的“无人机喷溉系统”。他希望这项新技术可以填补国内无人机精确喷洒农药的技术空白,为大面积农业种植提供更高效且低成本的喷溉技术服务。




《中国青年报》:兰州理工大学:“零距离”助地方转型发展兰州理工大学:“零距离”助地方转型发展


进入不惑之年,李琪飞迎来了人生“非比寻常”的两年。
   
他供职的兰州理工大学与甘肃省金塔县建立校地合作关系。作为兰州理工大学副教授和科研骨干,李琪飞离开校园,前往千里之外的金塔,挂职该县科技副县长。这一去就是两年。
   
金塔县每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平均日照总时数达3193.2小时,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但由于深居西北内陆,太阳能开发利用仍面临不少难题。
   
来到金塔,主攻能源与动力工程的李琪飞很是兴奋。他发现这里是自己研究领域的“富矿”,大有用武之地。
   
挂职的两年间,李琪飞与当地太阳能开发企业积极沟通,并实地考察金塔县太阳能开发情况。经过一番深入调研,他发现并总结了金塔太阳能开发遇到的科技难题,将其列为自己的研究项目。
   
通过反复研究实践,两年间,李琪飞的多项科技成果在金塔县得以推广应用,制约当地太阳能开发的技术难题得到有效破解,金塔太阳能开发进入快车道,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应。
   
李琪飞利用兰州理工大学的科研资源,从技术层面提出提高燃煤效率,降低能耗节约成本的设想;同时,积极依托政策支持,争取国家县域节能补贴项目。经过兰州理工大学的集中技术攻关,这个热源厂得以新生。同时,金塔还争取获得了国家支持资金1100多万元。
   


《甘肃日报》:为大学生“装备”创新精神 ——兰州理工大学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装备”创新精神
——兰州理工大学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在今年9月份举办的首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决赛中,由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杨启帆等人设计的智慧无人机服务项目获得大赛一等奖。这些大学生还注册一个公司,把无人机用在了国土、地震、农业等领域的特种拍摄中。
   
和杨启帆一样,发明高楼玻璃幕墙清洗机器人的蔺卡斌、把一个IT兴趣小组社团发展成为红软科技有限公司的张严和渠东方,他们都是兰州理工大学的学生。
   
在这所大学的科技园里,还有30多家大学生自主创办的企业正在孵化。这些企业的创办者和参与者,绝大多数也都是这所大学的学生。
   
这所地处西北的理工类院校,用四年时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平台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为的就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就是学校为所有毕业生“装备”的一项技能。


《民主协商报》:兰州理工大学全面深化改革初见成效兰州理工大学全面深化改革初见成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全会闭幕后,兰州理工大学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启动了学校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学校各项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有力推动了学校事业发展。

一、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切实增强全校上下对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二、统筹谋划,周密安排,为学校全面深化改革做好顶层设计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改革。
二是完善制度体系,积极推进以管理权限重心下移为主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三是以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为导向,确保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是全面深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才队伍水平。
五是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六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七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八是积极推进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九是不断加强党建思政建设,为学校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证。



《甘肃日报》: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 瞄准精准扶贫攻坚克难——兰州理工大学双联行动着力推进教育扶贫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 瞄准精准扶贫攻坚克难
——兰州理工大学双联行动着力推进教育扶贫
贫困地区要发展,需要教育来“托举”。省委、省政府作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战略部署,契合了我省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特征,紧扣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彰显了省委、省政府造福贫困群众的坚定决心。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长远之举。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引导社会各界关注支持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激发全省教育系统扎实做好教育扶贫的精神动力,宣传相关部门在教育精准扶贫方面的典型经验,甘肃日报社与甘肃省教育厅联合推出“精准扶贫,教育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并在甘肃日报《教育》版开设专栏,聚焦教育领域,深入开展宣传报道,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全力助推减贫脱贫。
全省双联行动中,兰州理工大学负责东乡县果园乡7个村的扶贫任务,2015年新增天水市秦安县刘坪乡彭洼村双联帮扶点。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确定了立足高校实际,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强力推进教育扶贫和村级农民互助社建设,确保精准扶贫任务全面落实的双联工作思路。
教育帮扶取得显著成效
强力推进产业互助社建设
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
深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双联行动得到了多方的充分肯定。在2013年至2014年度东乡县省直机关双联考核中,兰州理工大学排名第一,考核等次更是达到优秀。去年,学校还获得了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双联单位“民心奖”。
  可以说,兰州理工大学的精准扶贫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开发、民计民生保障、教育扶贫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等各个领域,都做到了把政策机遇转化好、把优势资源开发好、把共建平台拓展好的良好态势,使扶贫开发由面上推进转向点上突破,让每个贫困户都能脱贫有支撑,致富可持续,也让双联真正地连起了民心、富起了民生。



《甘肃日报》:院士胡文瑞与兰州理工大学的十年情院士胡文瑞与兰州理工大学的十年情
2004年以前,兰州理工大学没有院士,也与风力发电研究交集不多。
   
2004年底,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来到了这所学校。穿一件旧衣服、骑一辆旧自行车,很多师生熟悉了他的身影。
   
这位老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文瑞。胡文瑞是兰州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的“共享院士”,这10年里,胡文瑞将风电这一前沿的科研领域带到了这所西部高校,并点燃了这里的风电“科学之光”。

    “零”的突破
一个偶然的机会,胡文瑞表达了想在西部高校工作的愿望。利用这个契机,兰州理工大学邀请到了这位著名的流体物理学家。
   
2004年底,年近七旬的胡文瑞来到兰州理工大学工作,并承诺每年在这里至少工作三个月。
   
胡文瑞一直关注我国风电事业发展,当他得知兰州理工大学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做过小型风力发电机研究时,他向学校建议:开展大型风力发电机研究,并研究大型风力发电机的产业化发展。
   
在当时,兰州理工大学几乎没有专门做风力发电机研究的人,要开展一个全新领域的研究,大家心里都没“谱”。
   
胡文瑞提出集合全校力量组建研究团队,并面向全国普选研究人才。2005年,兰州理工大学风能技术研究中心挂牌成立,这个研究中心以该校能源与动力学院作为主要依托,集合了全校材料、机电等多方面的研究人才。
   
虽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但是开展研究,兰州理工大学只能算是“地方队”。胡文瑞并不满足学校内部“小打小闹”搞科研,提出要与国内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研究。
   
该校副校长李仁年回忆说,当时胡院士来学校没多久提出要搞大型风力发电机研究,并积极帮我们与国内相关研究机构联系合作事项。“那一年腊月二十八,我们跟着胡院士去了北京,和国内权威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一起谋划这个项目。”胡文瑞的目标很高,就是要拿到风电研究的国家“973”科研项目,这在当时的兰州理工大学老师们看来,几乎是一个无法达到的高度。
   
2005年开始,兰州理工大学连续3年与国内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申报风电方面的国家“973”科研项目。
   
前两年,该项目的申请都失败了,但是胡文瑞带领着大家一次又一次修改项目申请书、凝炼研究方向。
   
终于,2007年由兰州理工大学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参加的“大型风力机的空气动力学基础研究项目”获得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的支持立项。该项目下设5个课题,兰州理工大学主持大型风力机高性能叶片的气动、气弹与气动声学综合分析课题的研究,并参与另一项课题。
   
这个项目不仅实现了兰州理工大学国家“973”科研项目“零”的突破,也让兰州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迈入了风电研究的“国家队”。

    点燃“科学之光”
在胡文瑞来到兰州理工大学之前,学校的科研课题,特别是国家级科研课题数量很少。
   
据李仁年介绍,“以前我们学校的科研方向以应用型工科为主,大部分的科研项目来自企业,很多老师也没有掌握从工程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的方法。”
   
胡文瑞就此给学校老师作过多次报告,专门针对如何提炼科学问题、怎样进行科学研究进行辅导。
   
每年3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交申请书的月份。每年的这个月胡文瑞都会来学校,全面指导教师的项目申请。
   
该校能动学院院长冀宏说:“我们递上去的申请书,胡院士都会认真修改。他修改过的申请书,上面用铅笔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修改意见,包括申请者对科研问题的认识、申请书的内容表达等。”
   
冀宏说:“虽然胡院士与我们的研究方向并不一定完全吻合,但是他用全面而又精准的科研眼光,准确地帮我们找到了需要突破的方向。”
   
经过胡文瑞的精心指导,冀宏成功申请到了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
   
每一年,胡文瑞修改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都有几十甚至上百本,在这几天时间里,他一边修改,一边找来申请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修改意见。很多年轻老师都把胡院士修改过的申请书珍藏起来,作为鼓励自己向上的动力。
   
在2005年,兰州理工大学提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仅有6项,在胡文瑞的指导鼓励下,如今学校每年都有上百个项目向上申报。最多的一年,全校共获批6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此外,近10年来学校共承担完成包括国家“973”“863”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将近300项。
   
冀宏说:“胡院士经常与我们坐在一起讨论和分析科学问题,他对科学问题的把握以及传授给我们的研究方法,点燃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科学之光’。”

    身边的胡院士
几乎每个月,胡文瑞都会来学校,他会要求学校的工作人员提前安排好需要他做的工作,他抽时间来解决。
   
该校科技处教师胡平玮说,“胡院士每次来学校都是结束了北京的工作,坐晚上的航班来,这样第二天一早就可以开始工作。”
   
胡文瑞从机场往来学校从不要求学校的车接送,每次都是自己乘坐大巴,直到省委、省政府为他奖励了一辆汽车后,他才允许这辆车接送他往返机场。
   
学校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识胡文瑞,因为他一来学校就开始在每个学院进行调研,并一直担任着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哪个学院正在研究什么、哪个团队的研究方向需要做调整,这些胡文瑞心中都清清楚楚。
   
来到兰州理工大学以后,胡文瑞专门买了一辆自行车,方便在学校附近活动。有很多次,学校老师还在公交车上碰见胡文瑞。学校几次要求请人为他做饭,但他还是执意坚持和学生一起吃食堂。只要和工作无关的事,他从来不愿麻烦别人。
   
但是在工作中,胡文瑞很愿意为老师们提供帮助。有时老师们在聊天中提到兰州查不到某些资料,他回北京后,就专程去图书馆查索、复印,带回来给老师参考。
   
胡文瑞来兰州理工大学10年,该校在大型风力发电机方面的研究不仅获得了国家“973”“863”等科研项目的支持,学校还成立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社会输送风能方面急需人才,研究团队研发的新型风力机机型也正在进行产业转化。  
   
谈到跟随胡文瑞院士工作的10年,该校能动学院教授杨从新说:“这10年中,胡院士一直都在我们身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很多人,也让我们这所西部高校的老师具有了国际视野,让我们不仅乐于从事科研工作,而且敢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科学实践。”




《中国教育报》:杜永峰:给房子做个“减震器”杜永峰:给房子做个“减震器”

在兰州理工大学的校园里,经常能见到杜永峰教授忙碌的身影。他个子不高,人也很瘦,总穿着米色或蓝色西服。很多人对他的印象是“很忙”。
   
杜永峰经常工作到晚上11点以后,有时甚至通宵,为了节约时间,在办公室吃两个馒头就是一顿饭。就是这样一位“时常啃馒头”的教授,连续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多项殊荣。
   
杜永峰是我国防震减灾领域的专家。他总出现在地震、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现场,每次都要下到坑洞查看建筑物的状况,他常常对劝阻自己的同事说,“亲自检查才能放心”。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甘肃省陇南市的一些地方也成为重灾区。很多住宅楼瞬间成为一片废墟。当杜教授站在3栋几乎完好无损的住宅楼前时,眼睛一下子湿润了,“悬着的心也落进了肚子里”。原来,这些震不倒的住宅楼正是使用了他的“隔震垫”技术。
   
这项技术杜永峰钻研了12年。“隔震垫”是一种放在建筑物地基与上体结构中间,由橡胶和钢板制作而成的圆柱形装置。在地震等重大灾害来临时,“隔震垫”能起到非常大的缓冲作用,减少建筑物结构的晃动。
   
在杜永峰的办公室里,堆满了研究“隔震垫”用的设备、仪器,还有各种“隔震垫”样本。“隔震垫”技术最早应用在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而北方气候寒冷,“隔震垫”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温度。在研究中,杜永峰和他的防灾减灾研究团队要把设备放在零下50摄氏度冷冻机里接受模拟地震测试。每次实验他们都被冻得直打哆嗦。
   
杜永峰的研究成果——《基础隔震结构设计及施工指南》成为国内隔震结构设计的重要参考资料。他为“激励—控制异点强迫振动系统”建立的新型控制算法也开创了国内“结构随机屈曲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尽管“头顶”这么多光环,杜永峰似乎没有一点变化。每天早晨6点上班,工作忙起来还是啃馒头。在学生面前,他一点也不吝啬时间,经常出现在学生宿舍,主动找学生聊天、答疑解惑……
   
学生李万润说:“有一次,杜老师的课上要进行小测验,一名学生因病缺席。为了不落下这个学生,他连夜又出了一套试题。”
   
在青年教师身上,杜永峰也花了很多的心思。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学院的“建工七七基金”和“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新技术新人才基金”就是杜永峰倡议并成立的,用于资助和奖励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领域青年人才。
   
到2014年底,“建工七七基金”累积总额已达53万元,先后资助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学院和设计艺术学院100余名青年教师。
   
“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新技术新人才基金”先后奖励资助防灾减灾领域博士后及短期访问人员3名,博士生、硕士生50余名,优秀本科生120余名。



新华网: 年福忠:变“取一瓢水”为“引一道渠”年福忠:变“取一瓢水”为“引一道渠”

房间温度可以根据体感控制、百叶窗可以根据光线明暗自动开合,甚至花草都可以根据土壤湿度定时浇灌……这不是比尔盖茨的“未来屋”,这是中国西北内陆一所大学的建筑节能控制实验室正在致力于实现的。
   
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教学楼一楼走廊深处,就是这间实验室。实验室看上去同其他教室无异。但仔细看去,你会在屋顶、百叶窗、暖气等设施旁边,发现一些并不引人注意的小“机关”。这些“机关”就是整间实验室的核心——智能传感器。通过传感器,连接一台外观形似笔记本电脑的服务器,再加上手机APP应用,就构成了整座建筑节能控制实验室。通过手机应用,你可以向服务器“抱怨”房间的温度,服务器“采纳”屋内多人的“意见”后,博弈形成较为“中立”的结果,再反馈至传感器,进行调节。
   
这间不起眼的实验室价值不容小觑,此前,国内只有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为数不多的几家研究机构拥有。如今,偏居西北一隅的兰州理工大学也跻身尖端技术的研究院所行列。
   
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教授年福忠是这间实验室的引入者和负责人。作为中组部资助的甘肃省第9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012年9月,年福忠进入清华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研修。正是这次访学经历,搭建起了两所高校在这一领域交流互通的桥梁。
   
在清华大学,年福忠的合作导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智能与网络化系统中心教授赵千川。在赵千川的指导下,年福忠参与了清华大学-UTC(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的国际合作项目“建筑节能、舒适、安全综合控制系统研究”。他坚持每天都到实验室工作学习,探索本领域的国际前沿,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在实验室、在食堂,甚至是在楼下的咖啡桌上,年福忠总是抓紧一切时间向导师探讨、请教。
   
访学期间,年福忠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其中有2篇发表在SCI一区的顶级期刊上,部分研究成果还在清华大学做了专题报告。他的研究也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受邀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2012全国网络传播动力学研讨会”,并做了30分钟的大会报告。
   
让年福忠苦恼的是,访学的“一短一少”。访学时间只有一年,从做学问而言,时间远远不够;而访学人数又太少,整个甘肃不过寥寥20人,遍及各行业,“访学不能只培养个别人”,于是,变“取一瓢水”为“引一道渠”,让优质资源能够“顺渠”流淌到西部地区来,成为年福忠在访学期间为自己订立的特殊目标。
   
尽力把项目组交给他的任务做到最好,同时主动展示本校和本区域优势,年福忠获得了清华大学和美国UTC的好评和信任,并最终与清华大学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由清华大学和美国UTC全额出资,在兰州理工大学建成一个建筑节能智能控制实验室,这也是兰州理工大学与清华大学建立的第一个联合实验室。
   
在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当中,赵千川先后5次带队来到兰州理工大学亲自指导和参与实验室的设备安装、调试及相关的研究工作,使得实验室快速进入了高效运转当中。2013年6月,实验室建成,并实现与清华大学远程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目前,实验室除了承担清华大学与UTC的项目之外,还承担了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多项项目。
   
如今,在年福忠的申请协调下,兰州理工大学与清华大学智能与网络化系统中心达成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自2013年开始,每年从兰州理工大学选派1-2名研究生前往清华大学学习,相关费用也都由清华大学智能与网络化系统中心资助。目前,已经选派了4名研究生到清华大学访问学习。
   
“国家对西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在逐步加大,‘西部之光’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年福忠认为,西部人才培养政策的初衷绝不只是让个别人得到短时间的培养。“我们这些得到资助的人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机会把高水平的项目引入西部,与高层次的科学家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使更多的人在更长的时间里受益。”



新华社:“一带一路”建设提速带来中国俄语人才需求增加“一带一路”建设提速带来中国俄语人才需求增加
新华网兰州3月31日电(记者屠国玺)
地处中国西北甘肃的兰州理工大学正在新设俄语专业,而目标就是通过培养俄语专业的毕业生,对接“一带一路”背景下向西开放提速所带来的人才需求增加。
   
“兰州理工大学申报的俄语专业,已经通过教育部备案,我们将从今年秋季开学时招收30名俄语专业学生。”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育新说,在进行专业申报前,学校对全国多所高校的俄语人才进行了超过半年时间的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东北、华东和西北地区俄语专业毕业生比较紧俏。
   
在当前中国加大对外开放过程中,各省对于外向型经济发展更加重视,几乎每个地区都在打造相关产业和开展具体进出口业务。利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西部一些省区面向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出口贸易量增速迅猛,其中俄语人才相对缺乏的问题日益显现。
   
“我认为从现在开始,俄语专业的毕业生将拥有可期的前景。”任育新说。


《甘肃日报》:龚俊:研究生需要手脑并用龚俊:研究生需要手脑并用
“龚俊,男,身材魁梧健壮,做事干脆爽快。他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不仅是一位良师,更是一位益友!”
   
这是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对自己导师的风趣评价,这位导师倡导研究生有空就要进实验室,每天学习11个小时以上,虽然听起来要求很“严苛”,但是学生们却都很喜欢他。
   
龚俊是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院长,也是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在机械领域,他承担的国家、省级以及企业的科研课题很多,这些课题他都强调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参与。
   
龚俊说:“对于研究生来说,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的模拟分析,和自己动手做出来的实验结果有天壤之别。研究生不仅仅是要坐下来读书,更需要进入实验室动手,手脑并用才能磨练出真本领。”



每日科技网:兰州理工大学超声催化研究取得新突破兰州理工大学超声催化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期,兰州理工大学杨华教授的科研团队成功地发现LuFeO3可作为一种新型高催化活性的超声催化剂,在催化剂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半导体超声催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环境治理技术,在降解染料废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由于超声波在各种液体中都具有很强穿透能力,在降解高浓度和不透明染料废水时,半导体超声催化技术与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传统的半导体TiO2具有较宽的带隙(3.2eV),只能响应波长较短的声致发光,开发带隙适中的新型高效的半导体催化剂成为超声催化技术的研究热点。

杨华教授指导的周明硕士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法制备出平均粒径为200 nm的LuFeO3颗粒,在超声波辐照下表现出高效的超声催化降解RhB的活性,通过对超声催化机理研究,提出了羟基自由基是降解RhB的主要活性物种。LuFeO3具有适中的带隙(2.1eV),且超声催化活性高,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超声催化剂。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SCI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89 (2015) 149–157,该期刊为工程技术类一区期刊,IF=4.331。同时,该研究团队采用水热法制备出棒状、立方体状、球状、多面体状等一系列的高质量的LuFeO3颗粒,并研究了其光吸收特性及磁性,相关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617 (2014) 855–862。



人民网:兰州理工大学学生获得201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韩晓芳获得201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她出身贫寒、勤勉自立,靠助学贷款和兼职工作完成所有学业;她不甘现状,奋发上进,在校6年期间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学校的荣誉总计30多项;她艰苦朴素,乐于奉献,多次关爱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服务社会时间总计1500多小时,她就是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刚刚评选产生的201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韩晓芳同学。



人生自强始少年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特别懂事,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告诉我如何去做一名自立自强的人,人生就像洪流,不经历岛屿与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我曾获得过30余项荣誉,这些荣誉证明至今都完好无损地保留在我的身边。每每翻起,我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尽的感动、踏实与快乐。”
------韩晓芳

韩晓芳来自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一个清贫农民家庭,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的贫困使韩晓芳练就了比别的孩子更能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
小时候,父母没有钱盖崭新的房子,没有钱给她买漂亮的衣服,甚至没有钱让她和同龄小朋友一起上学前班。晓芳没有玩具和课外书,更没有可爱的卧室和写字台。炕头边、小板凳,眼睛距离作业本还不到5厘米,这便是晓芳从小学习的环境。做完作业,懂事的晓芳便帮父母洗碗、劈柴、烧火、做饭、洗衣等等。
13岁那年,小学毕业的韩晓芳开始了在县里上初中的寄宿生活。每到开学的时候,韩晓芳总是既兴奋又害怕,她非常喜欢学习且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可是她又很担心学费没有着落。和同学们相比,韩晓芳的生活用品总是显得陈旧和寒酸。但是,她没有和别人攀比,她要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初中毕业后,韩晓芳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绩考入了县重点高中。
当被问到当初是怎样坚持下来时,她说:“虽然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也正是这种强烈的愿望和爱与责任的力量,支撑着她一步步努力向前。

求学之路 苦涩与艰辛

“我来自农村,由于家里面的生活环境闭塞落后,我没有漂亮的衣服,不会用电脑,不会唱流行歌曲,由于经济拮据,我很少吃贵的菜,书本也是父母挨家挨户在村里借的,但我唯一坚定不移的是我的求学之路。”
------韩晓芳

五年前,成绩一直优异的韩晓芳高考失意,仅被河北省张家口的一所专科院校——张家口教育学院录取,在经过反复的内心挣扎之后,她决定就此开始自己的求学之路。然而,当时弟弟正在读高中,姐弟俩上学的花费,让这个本就清贫的农民家庭陷入了更大的困境。靠着家里仅有两千元和县民政局、村委给的补助,还有她自己暑假打工挣的钱,韩晓芳勉勉强强踏上了艰难的求学之路。
她深知这次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开学前暗自下定决心,她的人生,是用来改变的!在校期间,她不甘现状,勤学苦练,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专科三年期间,她曾先后获得过六次奖学金,其中,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优秀大学生一等奖学金3次,优秀大学生二等奖学金1次。与此同时,她顺利通过了专升本的考试,被邯郸学院录取。
进入本科之后,韩晓芳继续努力,2012年,她获得邯郸学院“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及201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2013年,她荣获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14年她获得河北省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2014年,她以综合第一名的好成绩被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开始了她新一阶段的求学旅程。

勤工俭学 执着与坚持

“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是我没有用贫弱的姿态换取别人的同情,而是用我的乐观、坦然给别人带来快乐并且得到了别人尊重,我想当一名老师,用自强的形象以身示教,感染更多的人。”
------韩晓芳

在求学之路上,韩晓芳靠自己的努力,基本没有向家里要过钱。每年寒暑假,别的同学都回家了,只有她留在学校里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韩晓芳有一个坚定的梦想,那就是当一名教师。为了这个梦想,韩晓芳做过家教、带过课,想尽一切办法去做教育工作,为自己的梦想打好基础。
2013年暑假,韩晓芳在北京京创智博教育辅导机构代课。她说,她永远忘不了初登讲台的紧张与害怕。进入教室前,她努力平复自己的心情,不断地鼓励自己。但一进教室,看到孩子们期待的、渴求知识的眼神,她的心突然就静下来了。她当时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更多的知识带给他们。除了书本知识,韩晓芳还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查找资料,在课堂中加入很多课外知识,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韩晓芳的课总是深受学生的喜爱,孩子们亲切地称韩晓芳为“晓芳姐姐”。
2014年2月,韩晓芳到北京市平谷区王子岛实验小学实习。这所学校里的孩子家庭条件都很好,父母的娇生惯养使他们养成了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韩晓芳想:每个孩子都是纯真善良的,只要自己有耐心去和他们沟通,这些小毛病总是能改正的。因此,韩晓芳课间只要一有时间就和孩子们聊天、谈心。班里有一个小男孩的父母刚刚离婚,他整天心事重重,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为此,韩晓芳特地跑到男孩的家里去家访,跟家长沟通,希望家长能多给孩子一些关怀。一段时间之后,男孩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也变得开朗起来。这件事情使韩晓芳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不仅要有熟练的教学技能,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生活习惯。

公益奉献 绽放奋斗青春

“没有党和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关怀,没有学校领导老师对我的关心,我不可能完成我的大学学业。一直以来,我坚持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这些活动让我重新认识到了生命的价值,也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
----韩晓芳
在校园景观绿化带上清理垃圾,在图书馆里爱心捐书,在社区进行环保宣传……韩晓芳的身影经常活跃在公益事业的最前线,2010年5月,她参加了义务卖报纸志愿活动,为甘肃玉树灾区献爱心; 2011年6月,她参加了6·5环境日“低碳环保”宣传活动,并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通泰杯”中国张家口马拉松比赛。六年来,韩晓芳累计参加120多项志愿活动,服务时间长达1500多小时,累计带动500余名同学投身志愿者服务,服务社会时间总计5800多小时,组织了大型志愿者活动46次,同时她还多次义务献血。在张家口教育学院上大三时,护理学院一同学患白血病无钱医治,韩晓芳尽己所能捐出500元,这些钱都是她的奖学金和平时打工收入的积蓄……
2013年,韩晓芳有机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她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起,为农村留守儿童送去了图书、文具和体育用品。在陪孩子们聊天的过程中,一个男孩说:“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渐渐模糊了……”从那时起,韩晓芳便有了一个新的心愿,她要尽自己所能关爱这些“守望幸福的孩子”,亲手拉着这些孩子们的手,让他们能够阳光、快乐地成长。
2014年7月,韩晓芳主动申请参加了齐鲁晚报主办的“有爱不孤单,关爱留守儿童”教师培训活动。这次培训邀请了国内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给参加培训的老师们传授了和孩子们有关的法律知识、心理调适方法、生理知识等。在这次培训中,韩晓芳学到了很多公益服务的新方法、新技能。随后的寒暑假,韩晓便经常独自去看望家乡的留守儿童,与孩子们做游戏、讲故事,为孩子们买礼物、送温暖。
在勤工俭学和公益奉献的路上,韩晓芳一路走来,却并不觉得辛苦,她认为,社会帮助过自己,自己也必当实现自身最大的价值,努力回报社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一直激励着韩晓芳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进步。她实践着,努力着,生活也厚爱着她,她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自强,永无止境!祝福韩晓芳,希望她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踏实前进,硕果累累!



大公网:大学生航拍兄弟圆创客梦 曾为央视拍新闻大学生航拍兄弟圆创客梦 曾为央视拍新闻
雷磊(左)罗志远(右)
“在工大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地下同学们五六成群,拿着遥控器、电脑,目不转睛地抬头仰望;天上无人机飞行器两三结伴,时高时低,围着校园飞来飞去。他们就是我们工大的航模协会成员,爱玩航拍的一群人。”
航模协会的创始人罗志远(理工大学土木学院11级土木工程6班,23岁)临近毕业,他没有考研,没有考公务员、事业编等,而是选择创业。他携手高中的老同桌、老班长雷磊(甘肃农业大学生科院11级生物制药3班,23岁)和十几万的航拍飞行器设备,准备注册成立兰州致远航拍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自己三年来的航拍经验开展无人机影视航拍和无人机工程应用的业务。

  省吃俭用买了第一个飞行器,却摔坏了!
罗志远来自甘肃天水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高中就读于天水二中,担任班级学习委员,雷磊和罗志远是高中同桌,他担任班长,11年两兄弟分别考入了兰州理工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学习。
罗志远大一下学期在网上无意中看了无人机进行农业喷药的视频,对此很着迷,随后他每天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省吃俭用,攒了两三个月共600元终于买了第一台固定翼航模。刚收到飞行器,他便兴致冲冲的带上朋友去操场试飞,听着螺旋桨唿唿的发起声音,小家伙渐渐飞起来,罗志远和他同学的心也跟着跳起来,可是由于操作不当,飞行器还没有飞3分钟,来了个自由落体,摔了个粉碎,零件散落一地。罗志远瞬间呆住了,“财物两空”让他郁闷了好一阵子。
半个月过后他决定重新再来,可是没有钱再去买新的飞行器,他决定用上次摔坏的零件和KT板重新做一个模型,从此宿舍的小桌子就成了他的试验台,他也成了舍友眼中的“航模痴”,每天宿舍熄灯前还在捣鼓他的“宝贝们”。他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搜集资料、购买KT版和胶水、画图纸、组装电路,一共做了10架飞行器模型,直到第十个飞行器模型的问世,他终于可以随心所欲驾驭一台无人机飞行器了。
这时身在甘肃农大的雷磊在干啥呢?他同样不安分,大一寒假便独自南下广州打工,他酷爱视频制作,凭借打工挣得钱和学校节俭的钱,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笔记本电脑用来剪片子。

  聚集爱好者,工大有了航模协会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罗志远在组装飞行器模型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来自不同学院的爱好者,一个人做模型成了一群人做模型。他们课后、周末都会在校园进行试飞,他们频繁联系交流制作航模的经验、购买材料的技巧等,时不时相互串宿舍进行交流,成员逐渐发展到本部和西校的同学们。他们在网上先建立了“工大航模交流群”。
这一“民间小团队”受到了学校的关注,罗志远提议:“咱们为啥不成立一个航模协会?这里面能应用好很多的专业知识,比如无线通讯、流体力学、结构材料等等,他们的想法受到了老师的肯定,14年10月决定挂靠计通学院成立航模协会,罗志远担任第一届会长。航模协会有“户口了”,我们就可以放开干了,罗志远和他们的“模友”们,便开始招收会员,举办航模展,现在航模协会共有成员130余人,飞机共30种上百架,航模展活动成为社团乃至学校的品牌活动。
2014年暑假,航模协会土木罗志远、机电孙继尧、电信祁战云等五名同学一人凑钱1700元,买了第一台可用于航拍应用的无人机飞行器。由于前期对无人机飞行器的了解,他们没有选买整机,而是选择组装,选用什么样的电机?什么样的支架?什么样的螺旋桨?如何布线?这一切他们早已驾轻就熟,组装的无人机并没有出现什么事故。航模协会从模型制作转向了实物应用。
  这时的雷磊视频剪辑已经很熟练了,在14届甘肃农业大学毕业晚会上,他邀请了昔日的老同桌进行无人机为晚会进行录像,拍摄效果十分震撼,视频在网上疯狂点击,也受到了甘肃农大老师们的好评。
罗志远领导的航模协会还注重和兰州其他高校进行交流,目前兰州理工和西北民大的学生们拥有无人机飞行器数量最多,时常和他们有业务来往。罗志远把大学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费在了航模的制作研究上,而雷磊则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视频的剪辑制作上,经常剪片子到深夜。

  三下乡做展览,给中科院测绘地貌,给央视拍新闻
无人机飞行器不是手中的玩具,一定要应用到实践中,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罗志远抱着这样的想法开始网上发帖寻找项目。
2014年9月他带领航模协会的成员20余人来到我校双联点果园乡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他们给果园乡小学的孩子们展示了无人机飞行器,由于果园乡小学地处偏远,都没有见过这“高科技的玩意儿”,孩子们站在凳子上看、追着看,拉着志愿者不让走。
从小长大在西北的罗志远,看着在沿海已经习以为常的无人机在西北孩子们看来还十分遥远,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立志要让无人机飞行器走进大山。2014年的暑假罗志远接了一个特殊的电话:“你们这里是不是有无人机飞行器,我们需要搞一个测绘,我叫宜树华,叫我宜老师就行。”见了面才知道宜老师竟然是中科院的,在寒旱所工作,是气象研究的专家,就这样他们帮宜老师完成了高原草地无人机的取样工作。
无独有偶,同样是2014年暑假,两兄弟得知靖远要举办越野车拉力赛,便决定去拍摄点素材,他们拿着大箱子,在宾馆附近组装无人机飞行器,有人问到:“你们这是干啥的?”罗志远回答道:“我们是大学生,玩航拍的,想在越野车拉力赛上拍点素材。”是吗?我是CCTV5的记者,我也是来采访越野车拉力赛的,你们拍的素材,没准我能用得着!”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就这样两兄弟拍摄的视频被CCTV5采用。此外他们还给兰大草科院搭载多光谱相机成功对桑科草原进行采样、服务过甘肃省运动会,兰州市车管所科目二的考试视频展示便是两兄弟的作品。

  临近毕业,兄弟二人公司注册中,已有订单
咱能不能靠航拍挣钱?航拍为什么不能作为我们的事业?罗志远、雷磊都是大四毕业生,正如柳青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面对毕业季的选择,两年轻的兄弟做了理性分析:罗志远擅长无人机飞行器飞行,雷磊擅长视频制作,我们在航拍方面已经有近3年的经验,而且有很多拿得出手的作品;就西北而言,做无人机飞行器航拍的还十分少,无人机在农业喷药、科研探测、电力寻线等许多领域都可以应用,市场广阔。
两兄弟一拍即合决定成立兰州致远航拍科技有限公司,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说服家长,他们的折腾劲头儿各自家长也看在眼里,每人从家长那里拿了5万元的“天使投资”,加上大学攒的钱,进行设备购买,现在已经有三台无人机飞行器(一台八轴、两台四轴)。并可以熟练承接房地产、赛事、纪录片等无人机影视航拍,石油管线巡查、电力寻线、测绘等无人机工程应用,同时还提供无人机组装销售、维修技术咨询等服务。如果业务进展顺利他们还将进军农业喷药等领域,他们了解到靠无人机飞行器喷洒农药1亩地只需要1分钟左右。
从2015春节过后,他们接了临夏和政养鸡场的宣传视频和一些婚礼的视频,收入将近1万。虽然为了做航拍要经常出远门、早出晚归,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看着自己一件件作品的诞生,受到客户的肯定,他们倍感欣慰,如今在和他们洽谈业务合作的企业有三四家。
公司成立后罗志远打算从航模协会招一批人一同进行创业。既能为会员们带来一些收入,又能使他们对无人机飞行器更加了解,还能增加社会实践的经验。讲到为啥选择航拍的创业,罗志远和雷磊讲到:“航拍就是以上帝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我们希望能从中看到不一样的精彩。”
大公报记者刘俊海  通讯员朱莉萍)



《甘肃日报》:省人力资源市场首个高校分市场揭牌省人力资源市场首个高校分市场揭牌
4月16日上午,省人力资源市场首个高校分市场在兰州理工大学揭牌,同时举办了2015年高校毕业生春季就业双选会。
  
省人力资源市场兰州理工大学分市场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分市场成立后,省人力资源市场和兰州理工大学就业指导部门还建立了“信息互通、业务互动、服务互联”的合作机制。今天的就业双选会,参会的200余家用人单位由省人力资源市场和兰州理工大学共同邀请,参会单位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15个省份,共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岗位主要涉及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土木工程、化工工艺等专业。据统计,今天的双选会共初步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2382份。
  
在双选会现场,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建投建材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参会,青海民族大学、海口经济学院等高校也来现场招人。



《甘肃日报》:兰州理工大学“建工七七基金”的故事 兰州理工大学“建工七七基金”的故事
——18年捐资反哺母校,支持百余名青年教师科研起步
在兰州理工大学,有一项已经持续了18年的资助基金。这项基金是由该校1977级建筑工程系的校友发起并捐资建立的,运行18年来,累计收到捐款53万余元。
   
1996年,正逢兰州理工大学的前身甘肃工业大学建校77周年。在校庆前夕,学校建筑工程系1977级校友决定成立“建工系七七级校友奖励基金”,由校友个人捐款为母校优秀青年教师提供资助,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课题的研究。
   
一时间,这个决定得到了全国各地建工系七七级校友的响应,从1998年收到第一笔2.16万元的捐款开始,校友们的捐款源源不断地送到母校青年教师手中。
   
李俊,“建工七七基金”的发起者之一,他与妻子两人总共为基金捐款4万余元;王保安,目前在国外工作,当听他说母校的青年教师科研之路因为缺少经费受阻时,从大洋彼岸送来捐款3万元;郭栋,直到临去世前还坚持捐款。
   
虽然每位校友的捐款与学校所需的科研经费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是正是这涓涓细流的汇聚,支持帮助着一位又一位青年教师实现梦想。
   
景良竹,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管理专业教师,他在“建工七七基金”的资助下,开展“计算机软件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研究”。虽然只有两万元的资助经费,但对这位年轻教师来说非常珍贵。他说:“工程管理专业属于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小专业’,很难申请到科研经费。来自‘建工七七基金’的资助 ,不仅对我的科研是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青年教师开展科研的信心和勇气。”
   
“建工七七基金”的评审过程非常严格,青年教师递交申请后,要经过初审、院内参评、校外专家审核等过程。把钱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是校友们共同的愿望。
   
经过多年运作,“建工七七基金”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一些校友基金也纷纷随之创办。近些年,学院1989级土木建筑工程专业,2005级土木工程专业也都成立了类似的基金,他们效仿“建工七七基金”的做法,加入反哺母校的行列。
   
对长期为“建工七七基金”提供资助的校友,学校为他们颁发了“心系母校的杰出校友群体”荣誉证书。这个荣誉,被这些大多数已年近花甲的校友视若珍宝,用他们的话说,这个荣誉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来自魂牵梦绕的母校。
   
据统计,“建工七七基金”经过18年的经营,截至2014年10月,已先后资助土木学院和设计艺术学院的100余名青年教师科研起步,成为激励青年教师进步的一股“正能量”。



《兰州晚报》: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揭晓 我省学子获佳绩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揭晓 我省学子获佳绩

兰州晚报讯(记者马文艳)
2015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于日前揭晓。我省高校参赛学子表现突出,取得较好成绩。
   
据了解,2015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全球网络通讯竞赛,比赛吸引了来自全球五大洲上万支大学生队伍参赛。其中,来自中国的参赛队达到史上最高为9391个队。
   
在我省派队参赛高校中,西北民族大学共选派4支队伍参加比赛,共获得国际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兰州理工大学首次组织的7个参赛队伍在本次比赛中获得国际二等奖(HonorableMention)三项,其余四项获成功参赛奖。

   
链接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唯一的国际性数学建模竞赛,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建模竞赛。该项竞赛始于1985年,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COMAP主办。赛题内容涉及经济、管理、环境、资源、生态、医学、安全、未来科技等众多领域,具有极强的实际应用背景。



大公网:2015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兰理工“摘银”2015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兰理工“摘银”
大公网兰州8月31日电(记者刘俊海 通讯员朱莉萍)
近日,兰州理工大学学子在Robomasters 2015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中获二等奖,一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学校获得最佳组织奖。而比赛最终桂冠被电子科技大学摘得。
此次比赛在深圳大学举办,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联合主办。参加大赛的40支精英战队是从上海、武汉、成都、西安、哈尔滨六大赛区近30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的。兰州理工大学的“红柳猎人队”、机电一队和电信学院“Ares”战队凭借扎实的功底和精彩的表现斩获佳绩。
本次总决赛采用了太空废墟主题赛场,场地模仿月球表面坑洼不平,并伴有陨石掩体,高台中央设置了减血区,在上位U型区设置随机发弹区,较多攻击区域为陡坡,增加了比赛难度,也为比赛增添了科幻的氛围。和普通的机器人大赛不同,除了追求机器人设计的“高精尖”,RoboMasters更注重提高比赛的可观赏性。参赛双方分为红队和蓝队,各派五辆机器战车进行实弹射击对抗,每场限时5分钟。参赛队员在场外通过电脑屏幕,用鼠标、键盘实时操控战车,“消灭”对方的战车。



《兰州晨报》:兰州理工大学举办明信片感恩教育“明信片”的感恩教育
--专家:青少年缺失感恩 应“借机”补充营养

■受访专家  张佩雄 本报教培智囊团专家成员
中国就业促进会AEP项目培训师、中国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培训教育学术研究员。

       5月10日,在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红柳广场上举行了一场由玉川志愿者协会主办的“妈妈去哪儿”母亲节感恩活动,现场的大学生们分别在明信片、邮票上写下了自己对爸妈的感恩,当这些话语被寄到家里时,对于家长、学生、社会之间感恩气氛的传递,一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期特邀专家,针对现下青少年感恩缺失现象进行讨论。
              
现状
  青少年“自我为中心”现象普遍

         
研究
  感恩对青少年学业成就有影响

大学生  成长中想多做些让家人欣慰的事

母亲节前夕,由兰州理工大学玉川志愿者协会举办的感恩活动,给很多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大学生一个表达自己感恩之情的机会。
   
“其实我们在外求学,别说感恩,平时和父母通电话就是简单的吃穿话题,很少有亲子之间深入沟通,参与了这个活动,至少可以让我们自己将感恩付诸行动并形成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活动的参与者付同学告诉记者,
   
采访中,专家建议,成长中如果可以多做些让家人欣慰的事情,那么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会打下很好的基础,至少在他们彷徨、受挫时会提供很多的“营养”动力,增加青少年在社会中的“抗压力”和成长“源动力”。




中国新闻网:兰州高校校园树木打二维码 师生扫描长知识校园树木打二维码 师生扫描长知识

近日,在兰州理工大学校园内,20余种树木都被挂上了一种二维码标记牌,师生们通过手机扫描这个树牌,该植物的学名、照片、形态特征、分布区域、保护措施等信息就会自动推送到手机上。这项活动由该校土木学院主办,是学校建设绿色校园的新举措,目的在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保护植物、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环保意识。



《兰州晨报》:兰州理工大“寻找最美笔记”活动
兰州理工大“寻找最美笔记”活动告诉你
    ——学霸们的课堂笔记长啥样

大学课堂里,课堂笔记的重要性甚至更甚课本,那么,学霸们的笔记是什么样的?一起来看看兰州理工大学学子们的“最美笔记”吧!12月以来,兰州理工大学能动学院举行了“寻找最美笔记”活动。通过微信和该校易班网络投票的方式,依据票数共选出20本优秀笔记,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最美笔记”的投票依据是记录工整,清晰明确,详略得当。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在同学们之间推广先进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做好期末复习。优秀笔记将在各个班级进行宣传推广,鼓励大家学习先进,努力学习,争做积极向上的优秀大学生。



投票须知

每个微信用户每次最多能选10条新闻投票
活动截止日期为2016年1月13日
关注公众号后才可投票
记得每天来投哦~




温馨提示
投票活动在学校官网和学校官方微信(微信号:lzlgdx1919)同步进行。微信回复“十大新闻”和“十大外宣新闻”即可参与投票,官网点击浏览即可。每条新闻的网络点击量和微信投票数的汇总结果将作为最终投票结果。活动截止日期为2016年1月13日。诚邀您的热心参与。
   
PS:在遴选过程中,“十大新闻”中出现的新闻事件不在“十大外宣新闻”中重复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